漢中面皮,作為最基本、最傳統的飲食品種,成為一張特色鮮明的城市名片。然而,一段時間以來,“地溝油”“毒豆芽”“蘇丹紅辣椒”“陳化糧”等食品 安全事件的出現,對漢中面皮帶來前所未有的沖擊,引起市民群眾對餐桌安全的擔憂。漢中食品藥品監管部門以“一碗面皮”為切入點,充分發揮食品安全“品種監 管”優勢,抓品種、控源頭、促規范,扭住了食品安全監管的牛鼻子,促進了食品監管水平的全面提升。
狠抓源頭治理 確保面皮用上放心大米
為確保面皮原料安全,我市對大米生產加工企業、糧油批發市場、學校食堂、糧食收購儲存企業等開展專項監督檢查,重點檢查企業購進的稻谷原料是否嚴格落實 索證索票及進貨查詢制度,是否使用“陳化糧”生產加工食用大米,是否嚴格按標準組織生產,是否存在用石蠟、添加香精等生產加工“拋光米”行為。同時,運用 檢驗檢測手段,加強大米質量安全管控,連續3年對全市76家獲證企業以本地稻谷為原料加工的成品米進行抽樣檢驗,抽樣覆蓋率100%,切實做到了風險可 控。
實施“禁散令”確保面皮用上放心油
漢中熱面皮味美備受人們喜愛,而其精華就在香辣鮮美的油辣子上。但一段時間以來,“地溝油”、“潲水油”等食品安全事件讓人們心有余悸。市食藥監局在對 全市28家植物油、1家動物油脂生產企業、269家菜籽油小作坊和1687家食用油經營戶進行全面摸底后發現:在生產環節,散裝油一般都是通過大型儲油罐 進行存儲銷售,罐內的油品不可能一次銷售完,因而,不同時間購進的油品混合銷售不可避免,極易造成油品腐敗變質。傳統小作坊生產的菜籽油沒經過精煉加工的 初級油,又被稱為毛油,含雜質多、易氧化變質,不宜長期儲存,直接食用對人體有害;在經營環節,由于沒有密閉包裝,在儲運、分裝、批發、銷售、分送等環節 都可能出現變質、摻假、污染等問題。解決面皮用油的問題,抓住“禁止散裝食用油”這個核心,就找準了食用油監管的突破口。散裝油雖然不等于“地溝油”,但 由于“地溝油”都是以散裝油的方式回到餐桌的,因此,禁止散裝油,采用一次性包裝無疑能從根本上杜絕“地溝油”重回餐桌。2014年8月1日起,我市在全 省率先全面禁止食用油循環桶使用和散裝食用油銷售,防止不法分子在散裝食用油中非法添加,并杜絕“地溝油”流入餐桌。
在落實“禁散令” 過程中,市食藥監局緊緊抓住生產、流通、使用和責任4個關鍵點,打擊和規范并重,加強宣傳引導。在依法查處從非法渠道購進食用油和餐廚廢棄物、回收食品為 原料生產食品等違法違規行為的同時,建立餐廚廢棄物處置管理制度和處理臺賬,確保食用油安全。“禁散令”實施以來,在我市大型綜超、批發市場已難覓散裝 油,一次性包裝油已成為餐桌油絕對主打。
重拳出擊 打好餐桌食品安全保衛戰
近年 來,市食藥監局從管好“一碗面皮”入手,打響了捍衛餐桌食品安全的戰斗。2015年,在全市開展嚴厲打擊食品藥品違法犯罪行為的“颶風行動”,一個戰役接 著一個戰役打,一項整治接著一項整治展開,積小勝為大勝,取得了較好成效。2015年6月3日,市食藥監局向媒體公布了漢臺區周家大辣椒面皮店(友愛路) 和漢臺區幸福面皮店(風景路店)在辣椒油調味品中非法添加罌粟殼,涉嫌構成犯罪被移送公安機關處理的情況后,極大的震懾了食品違法者,廣大市民拍手稱快。